close

  中新網12月19日電 臺灣《經濟日報》19日刊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的專欄文章《貧富不均 美經濟絆腳石》,文章指,不公平和貧富差距過大對美國中產階級產生了日益嚴重的影響,可能是美國經濟陷入混亂、以及無法恢復經濟秩序的重要原因。同時,不公平還影響著美國政治,使其更符合經濟菁英的利益而非普羅大眾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不公平日益嚴重已非新鮮事,但政治人物卻因擔心被指控發動“鬥爭”,未把貧富差距擴大視為重要課題。
  情況可能正在轉變。我們可以爭論白思豪選上紐約市長的重要性、或討論麻州參議員華倫支持擴大社會安全福利計劃的意義。我們也還不知道,奧巴馬宣稱不公平問題是“我們這時代的關鍵挑戰”後,是否會採取實際作為。但這些討論已引發權威人士反彈,認為不公平問題沒什麼大不了。
  他們錯了。
  主張擱置不公平問題的最佳論點是經濟低迷。他們說,讓經濟恢覆成長,不是應該比擔心成長利益的分配更重要嗎?事實不然。首先,光看不公平日漸嚴重對美國中產階級的直接影響,問題就已非同小可。不公平可能是美國經濟陷入混亂、以及無法恢復經濟秩序的重要原因。
  先從數字說起。目前美國人平均比經濟爆發危機前窮得多。對處於底層的90%美國家庭來說,貧窮不僅反映經濟大餅日益縮小,也反映他們分到的餅愈來愈小。這兩個問題幾乎一樣嚴重。雖然過去六年發生1930年代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,但不公平問題迅速惡化,不僅大幅拖累民眾收入,也連累經濟表現。
  若你試著瞭解經濟衰退與之後沒那麼強勁的複蘇,不公平造成的政治與經濟影響都很大。
  各界咸認家庭債務攀升是美國經濟危機的起因之一,但家庭債務激增是與不公平加劇同時發生,這兩個問題可能相關。危機爆發後,中產階級收入持續流向少數菁英,拖累消費者需求,因此不公平不僅和這場經濟危機有關,也與危機後的疲軟複蘇有關。
  不過我認為,在經濟災難中,不公平真正的關鍵影響是政治。
  在危機爆發前幾年,華府朝野有個共識:支持解除金融管制。危機爆發後,政府忙著救銀行,但在拯救工作告一段落後,朝野便達成新共識:重點不再是創造就業機會,而是化解所謂的預算赤字威脅。
  經濟危機前後的朝野共識共同點是,都對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:解除金融管制提高爆發經濟危機的可能性,貿然撙節財政則阻礙經濟複蘇。但兩個共識都符合經濟菁英利益和偏見。
  若我們試著瞭解為什麼華府會在深陷就業危機之際,仍想著縮減社會安全與聯邦醫療保險計劃(Medicare),就能清楚看到經濟菁英的影響力。政府執迷於撙節,在經濟上毫無道理:經濟低迷時,政府應擴大支出,而非減少支出;在大批人失業的時代,政府不該專註於解決幾十年後才可能發生的財政問題。
  對極端富裕階層的調查結果顯示,相較於普羅大眾,這些富豪支持大幅縮減社會安全計劃。果然,這些菁英的優先考慮主導了我們的政策論述。
  最後,我認為,有些人反對討論不公平,是因為他們希望讓我們的經濟論述去除政治色彩,變成單純的技術問題。但那隻是幻想。就連談論看來純粹技術性的議題,階級與不公平最終都會形塑(並扭曲)討論重點。
  因此,奧巴馬是對的。不公平問題確實是我們這時代的關鍵挑戰。我們會做些什麼來迎接這個挑戰嗎?(譯/李京倫)  (原標題:台媒:貧富不均 美國經濟絆腳石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cnspu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